黑龙江非遗传承人退出机制启动,5人因过度商业化被除名

黑龙江新闻网 阅读:2 2025-05-17 10:40:34 评论:0

近日,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宣布,根据《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退出机制》的规定,共有5名非遗传承人因过度商业化行为被除名。这一举措标志着黑龙江省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,旨在确保非遗文化的纯正性和传承人的责任感。

据了解,此次被除名的5名传承人分别来自剪纸、刺绣、泥塑等不同领域。他们曾因技艺精湛、传承有方而备受赞誉,但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,部分传承人逐渐偏离了非遗传承的初衷,将非遗技艺当作谋取私利的手段,严重影响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

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,此次退出机制的启动,旨在规范非遗传承人的行为,确保非遗文化的纯正性。根据退出机制,非遗传承人若出现以下情况之一,将被取消传承人资格:1.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,损害国家利益;2. 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损害社会公共利益;3. 违背非遗传承宗旨,过度商业化,损害非遗文化形象;4. 拒不履行传承义务,影响非遗传承工作。

此次退出机制的生效,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。许多非遗传承人纷纷表示,将以此为戒,严格要求自己,切实履行传承义务,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。

事实上,近年来,随着非遗文化的热度不断提升,一些传承人开始将非遗技艺作为商业手段,过度追求经济效益,导致非遗文化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。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非遗文化的传承,还可能对非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。

为了遏制这一现象,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,制定了《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退出机制》。该机制明确了退出条件、程序和后果,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引导。

此次退出机制的生效,对于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一方面,它有助于净化非遗传承环境,让真正热爱非遗文化、有责任感的传承人脱颖而出;另一方面,它有助于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责任感,促使他们更加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

总之,黑龙江省非遗传承人退出机制的启动,标志着该省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,非遗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贡献。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黑龙江省政务民生第一窗口,集政策解读、新闻发布、互动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化传媒平台,立足龙江,辐射全国。突出网站作为政府与群众双向沟通枢纽的功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