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龙江自贸区,对俄贸易破千亿

黑龙江新闻网 阅读:19 2025-05-06 14:01:37 评论:0

  

  黑龙江自贸区对俄贸易的千亿里程碑:东北亚开放枢纽的崛起

  2019年,中国(黑龙江)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俄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大关,同比增长20%,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区域经贸合作的纪录,更标志着东北地区在“边陲变前沿”的战略转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。作为中国向北开放的“桥头堡”,黑龙江自贸区以千亿贸易额为支点,撬动了东北振兴的新动能,也为中俄经济走廊的深化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
  政策赋能:从“试验田”到“开放高地”

  黑龙江自贸区自201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来,以119.85平方公里的试验范围为起点,迅速构建起跨境合作的制度框架。通过“敞开最北自贸区窗口”“深度融入‘一带一路’”等政策组合拳,自贸区不仅优化了通关便利化流程,还创新了“买全国卖全俄,买全俄卖全国”的双向贸易模式。

  政策红利的释放,直接推动了实体经济的活力。例如,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投资发展集团的成立,以资本为纽带整合区域资源,其经营范围覆盖投资管理、供应链服务等领域,为跨境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金融支撑。这种“政策+资本”的双轮驱动,使得自贸区在成立仅一年内便吸引了80家俄罗斯生产企业入驻,商品涵盖食品、日用品等2000余个品类,形成了一条“从俄罗斯工厂到中国货架”的快速通道。

  平台构建:从“单一窗口”到“立体生态”

  在哈尔滨片区的俄罗斯国家馆内,即便阴雨绵绵,客流依然络绎不绝。这里既是消费者体验俄罗斯商品的“体验店”,也是企业洽谈合作的“会客厅”。上海客商丁力俊的案例颇具代表性——他专程赴黑龙江考察,直言“谈对俄贸易,必须立足这片前沿阵地”。

  这一场景背后,是自贸区打造“物理+数字”双平台的战略成果。物理层面,俄罗斯国家馆、中俄跨境物流枢纽等载体,缩短了贸易的时空距离;数字层面,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、电子口岸等信息化工具,则让贸易流程从“线下跑腿”升级为“线上秒办”。据数据显示,自贸区成立以来,对俄贸易企业注册量年均增长超30%,中小型企业的参与度显著提升。

  产业共振:从“贸易通道”到“价值链重塑”

  千亿贸易额不仅是数字的增长,更是产业结构的升级。黑龙江自贸区通过“以贸带产、以产促贸”,推动传统边贸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。例如,海产品加工、农机制造等产业依托对俄原料进口和市场需求,形成了“境内研发+跨境生产+全球销售”的闭环。这种模式既降低了企业成本,又提升了中国制造在俄市场的竞争力。

  与此同时,自贸区还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的“催化剂”。以哈尔滨、黑河、绥芬河三大片区为核心,自贸区吸引了大量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企业落户,带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%以上。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言:“自贸区的意义不仅是贸易额,更是将东北的‘锈带’转化为‘智带’的创新试验场。”

  未来图景:从“区域引擎”到“国际枢纽”

  站在千亿门槛上,黑龙江自贸区的目标已不止于贸易规模的扩张。根据规划,未来将重点突破三大方向:一是深化中俄金融合作,探索本币结算试点,降低汇率风险;二是建设“智慧边境仓”,通过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提升物流效率;三是推动“自贸区+综保区+跨境合作区”三区联动,打造东北亚资源要素配置中心。

  值得关注的是,自贸区的成功经验正在向东北全域辐射。例如,辽宁、吉林等地借鉴其“政策飞地”模式,推动东北三省自贸区协同发展,形成“一盘棋”开放格局。这种区域联动效应,或将使东北振兴从“单点突破”走向“全面开花”。

  结语

  黑龙江自贸区对俄贸易额突破千亿,如同一把钥匙,打开了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新维度。它不仅验证了“以开放促改革”的逻辑,更证明了边境地区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创新,从地理末梢转变为经济前沿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这里是机遇的“富矿”;对于政策制定者,这里是改革的“实验室”;而对于整个东北,这或许是复兴之路的起点。正如自贸区成立仪式上那句掷地有声的宣言:“开放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”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黑龙江省政务民生第一窗口,集政策解读、新闻发布、互动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化传媒平台,立足龙江,辐射全国。突出网站作为政府与群众双向沟通枢纽的功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