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红绿转换带”激活龙江文旅新动能

黑龙江新闻网 阅读:14 2025-05-06 14:12:16 评论:0

  

  在刚刚过去的“五一”假期,黑龙江省文旅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:游客接待量同比激增150%,这一数字背后,是当地将红色抗联历史文化与生态康养资源创新融合的成果。这片黑土地正以“红色基因”铸魂、以“绿色生态”塑形,打造出一条独具魅力的文旅新走廊,为全国游客提供了一场兼具精神洗礼与身心疗愈的深度体验。

  红色血脉:抗联精神的当代回响

  从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内锈迹斑驳的军用水壶,到尚志市革命烈士陵园里镌刻着赵尚志名字的纪念碑,再到牡丹江八女投江遗址旁奔腾不息的乌斯浑河,黑龙江用14天抗联主题自驾线路串联起8个核心节点,让历史从教科书走向沉浸式场景。游客可以沿着抗联战士的足迹,在绥芬河秘密交通线纪念馆体验“地下情报传递”互动项目,或于红花岭抗联教导旅主题小镇参与模拟军事训练,这种“行走的党史课”模式,让年轻游客在角色扮演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。据文旅部门统计,这类红色研学游中,“80后”亲子家庭占比达65%,印证了红色旅游正成为传承家国情怀的新载体。

  生态疗愈:森林里的呼吸疗法

  当游客从硝烟弥漫的历史场景转入伊春的原始红松林,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在时空交错中达成奇妙平衡。作为全省首个编制《森林康养旅游专项规划》的地市,伊春打造了“森呼吸”疗愈体系:清晨在五营国家森林公园进行负氧离子监测,午后跟随鄂伦春族向导学习辨认药用植物,傍晚入住半山木屋体验森林冥想。这种“康养+”模式深度融合了中医理疗、温泉养生和户外运动,数据显示,参与三天以上康养项目的游客,焦虑量表评分平均下降27%。在铁力日月峡,70岁的上海游客王阿姨分享道:“每天听着松涛声做八段锦,连降压药都减了半片。”

  跨界融合:1+1>2的文旅方程式

  黑龙江省文旅厅创新设计的“红绿转换带”机制,让两种资源产生化学反应。在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,白天参观抗联密营遗址的游客,晚上可体验采用抗联草药配方的温泉浴;海林市将杨子荣剿匪遗址与威虎山国家森林公园联动开发,推出“英雄之路”徒步线路,沿途设置AR技术还原的战斗场景。这种“上午受教育、下午养身心”的行程安排,使游客日均停留时间延长至2.7天,较传统观光游提升近3倍。旅游专家评价,这种模式破解了红色旅游季节性明显、康养旅游文化单薄的行业痛点。

  产业升级:从资源到品牌的蜕变

  在配套服务方面,黑龙江构建了标准化康养旅游体系:所有红色景点配备智能导览系统,康养基地实现中医体质辨识全覆盖,就连服务人员都需通过抗联历史与森林疗愈双课程培训。位于绥芬河的 *** 六大纪念馆,创新采用“沉浸式剧场+俄式康复理疗”组合,吸引俄罗斯远东地区游客同比增长210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当地开发的“抗联小米”“寒地灵芝”等特色农产品,通过旅游渠道销售额突破3亿元,真正实现了“以旅彰文、以文促旅、文旅兴农”的良性循环。

  未来蓝图:打造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

  随着《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》深入实施,该省计划三年内新增10个红绿融合示范项目,包括在镜泊湖建设抗联水战实景演艺中心,在小兴安岭开辟抗联密营生态研学基地。文旅部门负责人透露,下一步将联合吉林、辽宁推出跨省抗联主题旅游护照,并开发数字藏品等新型文创产品。这种将厚重历史转化为可体验、可消费、可传播的现代文旅产品思路,或许正是黑龙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码——让红色精神在绿水青山间永续流淌,让生态红利为红色文化注入持久活力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黑龙江省政务民生第一窗口,集政策解读、新闻发布、互动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化传媒平台,立足龙江,辐射全国。突出网站作为政府与群众双向沟通枢纽的功能